借鉴“河长制” 江干要建“路长制

变了,变了。

只半个月不见,新塘路庆春路口的天桥,南边半幅已经拆掉脚手架,露出真面貌——有别样弧度的桥体,闪着银色的光泽,虽然绿化还没有种上,已经非常与众不同。

同样是半个月不见,江锦路的之江路至富春路一段,沥青已经铺好,中间景观带更是桃花点点,好看着呢。

改变,在这个春天悄然发生着。

改变,也映在20位江干“G20道路观察员”的眼底。

他们拿起纸和笔,记录着一点一滴的变化。从上个月开始,杭州日报联合江干团区委、江干城管局团工委及各街道团工委一起,征集了一批有爱心、有故事的“G20道路观察员”,一起给身边的那条路挑挑刺、打打分。

不止是道路观察员,江干还要给每条整治道路,配上自己的“管家”——借鉴“河长制”的模式,江干要把这种颇有成效的模式从河里复制到路上,建立健全“路长制”工作机制,及时发现、调处、解决道路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中发现的各类问题,助推道路整治和峰会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完成。

路长制,可不止路长一个人。江干的“路长制”,是一套“五位一体”的路长体系。

也就是说,一条路上有五个人,分别是区级领导领路、属地街道巡路、民间路长督路、主管部门联路、民间观察员议路。

比如区级领导,也就是江干区四套班子领导,他们要领办道路整治项目,发挥好总揽、协调作用,推进G20峰会整治工程,协调解决道路两侧违建拆除、违法广告设立、秩序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,促进长效管理工作落实。

街道段长,则由路段所涉及的街道班子领导担任。他们要推进属地范围内的道路整治工程、环境秩序整治、违建拆除等工作。

这五个人,还要建个联络制度,类似“微信群”一般,紧密联系。

比如,要建立会商机制,对城市市容、环境卫生、灯光亮化、市政、绿化、立面出现的问题,进行会商协调;建立督办制度,针对峰会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、进度迟缓进行督查、督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