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衡楼市,需要购房者的参与

一觉醒来,杭州又有不少楼盘加入到降价销售的行列,这还不包括那些暗折暗扣的项目,两者相加,这不是个小数字。

  与此同时,高企的库存还有进一步推升的趋势,那些新入市的项目,普遍的去化率都不理想,一些新开盘的销售业绩,甚至可能只卖出个位数。正是看到市场的低迷,不少楼盘索性选择延期入市,事实上,他们中的不少早已具备了领取预售证的条件。这种人为的压后,在短时间内避免了对高库存的再次冲击,但从长远点看,这些具备了开盘条件的项目,终究还是要入市的,如果市场一如既往,到时候还是免不了瞬间推高库存的压力。

  市场的不佳表现,催生出一个敏感的话题,即政府到底该不该救市。当然,对于这样的话题,各方给出怎样的反应都不为过。而就现实而言,“救市”本质上还是契合各级地方政府的意愿的,只是现在很难有谁能第一个站出来明确表态“我要救市”。抑或如叶檀所言,等到各项经济指标都见底后,心照不宣地“救市”或许会成为一种统一的默契行为。

  我一直想廓清的一个事实是,政府即便救市,也不应是救高房价。政府救市的初衷一是稳定市场的信心,使其维系在一个合理的范畴,而不是如香港股灾般的一路下滑;二是重新激活市场的真实需求,让正常的交易重启,加速整个市场的循环代谢。

  尽管政府短时间内还难出救市政策,但从前期的调研、座谈、摸底等举动中,我们多少已能窥探出政府努力的意图和方向,以及他们力图企稳市场的决心。这无论如何是个积极的信号。

  与政府相呼应的,是开发商的自救行为,除了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,开发商最现实的手法就是降价销售。这可以从不少低价入市的新盘身上得到佐证,更可从不少尾盘的大幅跳水上获得佐证。在杭州城众多楼盘三年未涨价的大背景下,再次的价格让利,足以表达出开发商力图扭转这个市场的诚意。

  参与中国楼市的力量有多方面,包括政府、开发商、购房者、金融机构、建筑商、设计方、广告公司,甚至传媒等。但构成这个市场的核心可能就是政府、开发商和购房者了。现在,在前两者都已做出努力的前提下,作为构筑这个市场重要的第三方参与者——购房者,也应表达出他们的努力。对于购房者而言,他们理应具备一个基本成熟的购房心理,而不是所谓的坐等这个市场的崩溃。其实真要等到崩溃,他们也捞不到什么便宜,因为等到那个时候,可能整个经济体系都已运转不灵,社会深度倒退。

  这种基本成熟的购房心理,一个基本前提是面对房价要有一个基本的心理预判,如一个中意的项目,购房者的心理期待是18000元/平方米,现在开发商的销售均价是16000元/平方米,这就意味着已经可以购买该项目的房子了,而不是等待其是否还会降15000元/平方米,甚至更低。一方面,历史已无数次的表明,购房者很难等到他们想要的那个底,一如在股市上很难找到那个底一样,等到市场翻转追悔莫及的案例比比皆是;另一方面,任何商品的售价,都以其一定的价值为基础,在房产品基本成本都趋透明的当下,硬要让开发商承受大尺度的亏本,本身并不现实,也加剧品质方面的风险。

  在任何的买卖行为中,消费者总被置于受同情的一方,因为相较于强势的企业,消费者要显得弱小很多。但这仅就个体而言,如果把众多消费者的意愿集合起来,其产生的效用远大于企业。基数的庞大与消费理念的不成熟,所产生的消费破坏力远超我们的想象,普遍如家电行业的集体性亏损;极端如商家为了竞相压价,而催生出的如地沟油这样的行业性恶瘤。这种基于对价格的敏感,甚至在本质上也遏制着我们这个社会创造力的爆发。我无意指责个体的选择,任何的选择都值得尊重。我想说的是,作为社会良序运营的一分子,如果有可能,我们还是要表达出我们在于消费层面负责任的一面。